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第三百六十六章 好消息太多,不敢想象 (第1/6页)
2010年的华银财团二次年会的第二日议程,徐腾的意见最终还是成了主流的投票结果,既然已经拿到了航空业的准入资格,那就坚决搞起,一旦搞成了,挤垮波音空客就能吃独食了。 这世界上没什么不可能的事。 在80年代的中国,谁能想到松下、东芝这样全球顶级优质企业会面临破产危机?谁能想到索尼最终变成一家土建开发商,龟缩在日本搞地产业了? 所以,从2010年开始计时,三十年后的波音、空客会不会垮掉,真的不好说。 徐腾的目标还是很现实的,先从arj21的支线客机、公务机和c919的百座级大客机市场做起,做一步是一步,华银财团来主持大局,那就不会像国企只从乌克兰挖人。 他从欧洲挖人,从加拿大挖人,从巴西航空公司挖人,从美国挖人,从湾流公司挖人,整个团队的挖人,在全球布局设计公司,甚至是直接并购拥有成熟产品和技术的欧美公司,一步占据一个起步阶段的市场地位。 华银财团注资220亿占总股本的55%,国有股占45%,五年后上市,上创业板,股价翻个十倍再说。 众多联席合伙人原本都很担心,后面听徐腾的主要目标是在创业板上市,立即投票通过这个美妙的商业计划。 所以说,私企终究是私企,上市圈钱,先捞一笔再说。 徐腾也是一颗红心两手准备,如果中航和沪州不同意华银财团长期控股,这个业务,他就不做了,集中资本优势做华银财团能做好的产业。 毕竟,大飞机产业不是那么好搞的,政府提供的150亿基金,加上华银财团愿意提供的220亿都是rmb,完全撑不到盈利的那一天。 如果不做大飞机产业,将这些资金继续注入机床产业,差不多也就够了。 华银财团终究是私企,不像央企那么注重利税问题,按照财团的大部分产业规划思路,基本可以用“自行减税”来形容,在国内搞“整机”企业,在欧美并购配套企业,同时将配套企业的注册地逐步迁移到比利时、瑞士、英国、爱尔兰、卢森堡……这种企业税收较低的欧洲国家,在美国则是利用各个州政府不同的优惠税收条款,以及美国和盟国的特殊自贸协议。 总之,利润还是尽可能转移到企业税较低的欧美国家和地区,这和大部分的外资企业、跨国巨头差不多,交税的重任就交给央企、国企吧。 这么做的好处其实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平衡,至少账面上是比较平衡的。 国内的企业这些年热衷并购海外的配套企业,其实多少都有这种想法,先收购,再转移注册,搞的多了,欧洲就不开心了,特别是德国。 现在呢,欧洲人还没彻底觉醒,中资收购的阻力就不是很大,华银财团2007年-2009年在欧洲的收购总额高达400亿美元,全部都是各种不引人关注的中小型优质企业,给华腾汽车、中腾集团、华腾重工、华腾电子、华腾高科、神州电器集团……做配套的小企业,现在肯定要继续收购一批给华腾数控集团做配套的中小优质企业。 账面一看,华银财团从欧洲的进口规模很高,其实就是左手到右手。 华银财团从2002年开始,在徐总担任理事长的阶段就特别注重收购欧洲的优质中小企业,鬼子进村,都是小队伍,一直不引人注意。 这两年因为欧洲的大环境太差,收购速度明显加快的几倍,90%的企业都是欧洲有技术优势的传统制造业。 所以,华银财团旗下的制造业产业集团在这两年的压力都比较大,海外收购嘛,拿到技术,拿到品牌的同时,肯定也要分担别人的亏损压力。 别人要不亏损,也未必会卖给你。 2010年的二次年会,后面几天的议程就是专门讨论这些问题,利润转移和亏损的控制要尽量平衡,对华银财团这种跨国财团来说,可以施展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。 比如,在德国的工厂能不能转移到匈牙利和罗马尼亚,将研发中心一分为二,甚至是一分为五,主要工作在国内开展。 如果德国政府和工会不允许,那要怎么谈判交易,实现双赢,比如增加在德国的金融业和网络科技产业的投资,增加汽车研发中心的职位和投资。 这就是国际自由贸易。 跨国财团能够完美的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