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152节 (第2/3页)
楚,也知道常慧芳一家不回家的原因,现在能够一家团聚。对于老人们来说也算是一件高兴的事情。 中间的老人,也就是常慧芳的母亲,王宁姥姥笑的更加高兴:“是啊,今年大家都回来了。总算是能吃一顿团圆饭了!” 对于老人来说。估计没有团圆两个字更让他们满足。 尤其是农村这种需要出去打拼的情况,基本上村子之中留下的只有老人。有亲人留下的还好,如果没有亲人留下的话,只有他们守在家里,偌大的村庄。看过去基本看不到青壮年的身影。 留守儿童,留守老人,这两个词并不是简单的概括,在这几个字背后,代表着经济快速发展留下的血和泪。 能够团团圆圆,比任何事情都重要。 “听其他人说,慧芳一家现在可了不起,她儿子王宁好像成为大明星了呢!” 说话间,话题又被拉到了王宁的身上。 跟从前不同,农村跟城市之间虽然还是有明显的界限。却不再像是以前那种完全是两个世界的情况。农村不知道城市,城市的信息农村完全接收不到。 现在不同,互联网的发展已经打破了农村跟城市的界限,能够让一些年轻人接收到来自城市的信息,别的不好说,名满天下的王宁还是有很多人知道的。 这些信息一般人或许不会在意,而跟王宁有一定亲戚关系的人不可能不在意。在王宁身份曝光之后,还真有不少人主动询问常慧芳一家的情况。 在确定之后,难免会有不少人主动跟长辈们说王宁的情况,不少老人对王宁倒是有了一个模糊的印象。 当然。对于老人们来说,大明星是什么样的身份他们还真不清楚,只知道王宁有出息了,赚了大钱。 在这里。能够赚到大钱的人就是有出息的。更别说王宁不但成为了大学生,又赚了大钱,这无疑是最有出息的。 “是啊,我也听小四他们说了,好像慧芳家的王宁赚了大钱,还是什么科学家呢!” “这我就不太清楚咯。不过慧芳确实跟我说小宁有了点出息,他们一家情况好了不少!” 常慧芳跟姥姥说过关于王宁的事情,只是姥姥并没有了解全部。不过有一点她倒是可以确定,常慧芳一家的情况有了明显改变。这一点才是最让她开心的,孩子能够过得好,基本上是所有父母都希望的事情。 “看来错不了,前一段时间我家小六跟我说惠芳家王宁上了新闻联播,我还不相信呢。新闻联播是什么样的电视台,就算是咱们村长,县长都没法上呢。没想到惠芳家王宁却被报道了!惠芳家王宁真是了不起,他婶子,以后你就可以享福咯!” 有人忍不住感慨道,她们不知道王宁的身份,也不知道那些身份代表的意义。只是知道王宁被新闻联播报道过,而新闻联播连县长都不会主动报道的,这么一算,王宁差不多可以跟县长划等号了。 “什么享福不享福的,我这么大,还有几年好活。他们一家能过得好就好,他们一家这十几年也不容易,当初我要是主动帮忙一下就好了!”姥姥感慨道。 当初王宁一家的事情在附近一片区域传的沸沸扬扬,差不多都知道王学清、常慧芳跟婆家的矛盾,最后他们一家人搬到玉兰市,还真有不少人对他们很同情。 这些同情王宁倒是不太清楚,只是他每次回去之后,都会有人在他身后指指点点,尤其是一些老人,他们一点都不避讳王宁。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,王宁才不愿意回去,当时他的性格还不像现在这么沉稳。 至于姥姥,对当初没有帮助陈慧芳一家还是有点难受。只是她也有自己的难处,老了之后跟唯一的儿子住在一起,就算是想要帮忙,没有儿子儿媳的同意,她也没法做主。 “他婶子,事情都过去了,现在慧芳一家不是过得很好嘛!我看啊,当初他们一家搬出去还是很正确的,你也就别多想了!” 都是老人,大家明白姥姥那种心情,很多事情不是有心就可以帮忙的。 “是啊,慧芳不是也没有怪你嘛!咱们老人啊,只能混吃等死啊!” 这句话一出,大部分人都沉默了下来,农村老人晚年的命运本来就不再他们手中掌握的。 正在沉默中,一道声音引起了他们的注意:“回来了,我看到车子过来了!” 第三百九十章 春节 “到家了,总算是到家了!” 看着不算大的村庄,常慧芳激动的说道。不只是她,就算是一边的王学清也有点激动。 对于他们来说,不管走到那里,记忆中的土地才是他们永远的家。哪怕外面有再大的成就,再富裕的生活,家乡的一草一木都是难以忘怀的。 这是属于农民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