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风雨大宋 第78节 (第3/4页)
,要排班轮次。杜中宵入城之前,就已经通知了自己到京的日期。对于这个政绩突出的年轻进士,皇帝本人也很重视,优先排次,排在了五天之后。 想起通知自己入宫日期时辰的内侍的表情,杜中宵就想笑。在那内侍看来,入京五天就可以得到皇帝的接见,是了不得的事情。为了谢他,杜中宵还给出了一锭银子。可在杜中宵看来,自己提前通知了还要等五天,可见要见皇帝一面有多难。 官员进京,仅仅是办手续,周旋于各个衙门之间,就旷日持久。杜中宵不需要守缺,可该办的手续一样不能少,官告要换,加上官服等等乱七八糟的,没有半个月办不下来。 听着隔壁陶十七和十三郎议论不休,杜中宵躺在床上,也一时睡不着。此次面圣,君臣对答对自己的未来极为重要,必须仔细斟酌。杜中宵不知道皇帝会问自己什么,也不好去猜,他只能尽量收集全各种禁忌,到时不该说什么。 刚刚过去的庆历新政是不能提的,这场改革开始时声势浩大,很快就无疾而终,没什么好说的。西北的党项是不能说的,和与战的争论现在还有,但大局已定,不必再提。这是禁忌,杜中宵不清楚之后的各种利益牵扯,不敢冒然参与进去。最好多讲一讲自己如何治理地方,如何开垦荒地,编户齐民。 东京的夜与外地也没有不同,杜中宵最终沉沉睡去。 第二天一早,杜中宵让十三郎到外面采买些货物,自己带了陶十七,一路到了新宋门外。 刚一出城门,便就听到沉闷的“突、突”声,杜中宵心中一动,立即分辨出来,这是蒸汽机的声音。难道韩绛把陈州制的车船带进了京城?陈州有蔡河与京城相通,倒是不难开到这里。 韩绛早就派了家人等在城门处,见到杜中宵两人,急忙上前行礼。 一路到了汴河边的酒楼,韩绛已经带了几位年轻的馆阁官员等在那里。到了二楼阁子,叙礼分宾主落座,韩绛指着窗外对杜中宵道:“待晓,你且看那是什么?” 杜中宵到了窗前,抬眼望去,只见汴河上一般木制车船,上面冒着黑烟,缓缓行进。 看了车船,杜中宵喜道:“没想到这车船真制了出来!” 韩绛大笑:“我在陈州三年,有你们相助,才制出这船,能在河上跑了。此次回京,我便是坐着这船,沿着蔡河开来。前些日子圣上观船,也觉得此物大有可为,让我新制一艘,放到金明池上。” 杜中宵趴在窗前,看着河里行进的车船,心潮澎湃。这么多年,自己在蒸汽机上花了无数心力,却一直不能实用,成了一块心病。有时候甚至怀疑,有生之年到底能不能制出实用的蒸汽机来。直到今天见到了河上的蒸汽车船,才放下了心中块垒。只要假以时日,蒸汽机一定会完善起来。有了在河上跑的蒸汽车船,别人看见了好处,才会获得各种支持。 转过身子,杜中宵落座,对韩绛道:“不知现在的车船好不好用。” 韩绛道:“不算十分好用。一是烧石炭过多,力气不够,只能推动这种小船。再就是声音巨大,听着难以入睡,甚是烦人。不过这都不是大事,只要多用心力,终能造出更好的来。此物妙在即使逆水行舟也可不用人力,仅此一条,便就值得下大力气了。” 第2章 入宫 饮罢了酒,几人来到车船上,感受一下这新生事物。 陶十七格外兴奋,在船上走来走去,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。他折腾了蒸汽机数年,最后制出来一辆大车,结果只是玩物。今天终于见到实用化的蒸汽机,分外受到鼓舞。 听着沉闷的机器轰鸣声,杜中宵对韩绛道:“这声音过大,确实恼人。将来做得力气大了,船也建得大一些,离机器远了想来会好。” 韩绛连连点头:“待晓说得是,这船要改的地方还是颇多。不过最大的用处,还是运货,而不是用来运人。这船行得不快,人坐船,还不如骑马来得快。” 看着旁边汴河上不时来去的大船,杜中宵突然心中一动:“子容说到运货,这船却过于小了些。不过这船的用处,不全在船大小,而是用机器给船提供助力。可曾试过,用这船拖其他的船呢?” 韩绛一怔:“用船拖船?这倒没有试过。”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