风雨大宋_风雨大宋 第88节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风雨大宋 第88节 (第3/4页)

等着自己来解决。

    想了想,杜中宵问李规:“知县,不知附近的锡价如何?”

    李规道:“河东路不产锡,价钱可是不便宜。怎么,签判要铸铜钱么?本地倒是也产铜,只是矿脉难寻,冶炼极难,并不容易。”

    杜中宵听了一喜:“本地产铜么?倒是没有想到。”

    问过才知道,交城山里确实有铜矿,而且从很久之前就有开采。到了现在,易采的矿苗早已经被人采净,基本没有人开采冶炼了。

    听了李规的介绍,杜中宵只好打消了采铜的念头。再三盘算,才道:“大通监四处环山,除了山里的冶户,人户绝少。数十万斤铁,处理起来着实不易。我初步打算,是用一两个月的时间,征调治下的冶户,先把积存的生铁炼成熟铁。炼成熟铁之后,可想的办法就多了。如果再能够买入适量的锡铅,便可重新铸钱。大通监在深山之中,不铸钱,便就很难有财力处理铁课。”

    李规道:“能够铸钱当然是好,只是铁钱价贱物重,一个不小心便亏了本钱。川峡四路用铁钱,他们那里有交子务,不需长途运输。陕西路也是一样,又有茶引,也用交子,不然怎么行?如果河东路也有交子务,铁钱才勉强铸得。”

    杜中宵笑着摇了摇头:“知县放心,我有其他办法。铁钱难行,一是重且便宜,再一个是民间盗铸太多。如果我有办法,让铁钱更贵一些,又让民间难以盗铸,想来也是可行的。”

    李规摇头不说话,显然不信。不过他主要的职责是交城知县,大通监的事情并不上心,也懒得跟杜中宵分辨。

    第29章 去不去?

    山路上转过一弯,唐孔目指着前面半山腰道:“签判,那边就是本监炒钢的地方。两个大户陈家和牛家,各有几座冶炉,专门用来炒铁。山下面的那个村子,名为铁匠炉,全是打制铁器的铁匠。因那里有一座寒潭,用来锻铁最是合适。”

    杜中宵看着前方,点了点头。大通监治下冶铁的地方众多,但炒钢和锻造铁器的地方,则只有寥寥几处,这里便是最大的一处。上面炒钢的地方旁边就是煤矿,所用生铁则从附近冶炉买来。

    李规是交城知县,接待了杜中宵后,便就回到交城去了,留下唐孔目听候杜中宵使唤。唐孔目是隔壁文水县人,在大通监做事多年,对这里熟悉无比。

    众人到了半山腰处炒钢的地方,只见依着地势,分成两处,挖了七八座炒钢的地炉。每座地炉均不太大,每次出熟铁几百斤。炉子不远,则是一二十个铁匠,围着铁砧打个不停。

    炒钢炉这里的铁匠并不打制铁器,而只是对炒出来的钢初加工,去除残渣,打成钢锭或者规格不一的钢条。是以这里的铁匠不需要什么手艺,只要有力气即可。

    看见杜中宵一行过来,两个中年人迎上来,早早拱手行礼:“孔目前来,不知何事?”

    唐孔目上前,指着杜中宵道:“这是本州签判,前来查看大通监。你们是本地炒钢大户,是以专门过来,看看你们这里情形到底如何。”

    两人听了,急忙对杜中宵行礼。

    唐孔目介绍道:“这一位是牛主管,那一位是陈主管,日常都是两人在这里看着。”

    行礼毕,牛主管和陈主管把杜中宵让棚子下,吩咐人上了茶水,殷勤伺候。

    杜中宵看了看四周,部两位主管:“你们每家,在这里有几座炒钢炉?每日能出钢多少斤?”

    陈主管道:“回官人,小的家里有五座,牛主管家四座。现在生意不好,我家开了三座,牛主管家开了两座,每天能出两三百斤钢,聊以糊口。”

    “不错,不少了!”杜中宵点了点头。“这里出的钢好么?里面的残渣多也不多?”

    陈主管道:“小的们都是数代在这里炒钢,格外用心,出的钢自是极好的。除了下面铁匠炉的匠人使用,还有不少卖到山外。不是小的吹嘘,附近数县农具,都是小的们的钢铁打制。”

    杜中宵笑着点了点头,转身看旁边打铁的那里,火花四溅。十几个壮汉赤着上身,挥舞大锤,打着铁砧上的铁锭。烧红的铁块看得清楚,残渣着实不少,打制不易。

    见杜中宵不说话,陈主管和牛主管都心中忐忑,低声商量一会,陈主管才上前道:“官人,今年生意不好,小的两家就只开了半数的炉子,产钢不多。上交的铁课,着实只有这么多。”

    杜中宵转身看了看两人,笑着摇了摇头:“放心,我不是来催你们租课的。现在监里铁积出山,收了你们的铁也无处存放。今天来,是看看你们这里的人手足不足,我有些事情要做。”

    陈主
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