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风雨大宋 第175节 (第3/4页)
头,也不多说什么。这一带因为地理和气候的原因,夏季雨水集中,南边山里的河溪暴涨,根本无法种田。那大片的沼泽芦苇,就是这个原因形成的。铁监的菜园,就是筑了水坝,才能够在南岸开出田来。没有那个水坝,澧河南岸基本无法种田。 从郾城一路行来,众人都已疲惫,一路无话。走了二十里,澧河上一座石桥,是前朝古路,众人过了澧河,继续前行。又走十多里,便就开始逐渐有了人烟。 看着路两边的马铺客栈,柳植道:“这里人烟多起来,莫不是已经到了铁监?” 杜中宵道:“这一带就开始有铁矿了,又有远处来的客商,有人开了店铺赚些钱财。” 柳植和晏殊对视一眼,不由心里打嘀咕。来之前,人人都说铁监这里如何繁华热闹,结果走了二三十里路,还是一片荒凉。铁监可是有两万多户人家,一县之地,应该人烟稠密才是。 又走了几里路,突然一条铁轨挡在路上。每隔不远,便有几辆小车联在一起,几个汉子站在小车上面,扒着车帮,看着好不惬意。车里装的都是矿石,想来是从山里采出来。 柳植看见,忙问身边的杜中宵:“运判,这就是修的铁路?那上面跑的,就是火车?怎么跟刘都监说的不一样?他说是吐着气的机器拉车,长长一列。” 杜中宵道:“给事,这一段也可以算作铁路,不过并没有火车在上面跑。蒸汽机极难制,铁监虽然多用人手,依然不敷使用。这里的矿车,要人来推的。装了矿石,是从高处下来,是以可以自行。等到以后蒸汽机多了,倒是可以跑火车,那时就不需这么多人运了。” 众人纷纷点头。他们都曾听闻过火车的样子,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前面吞云吐雾,声音巨大。甚至有的人因为火车头云雾不断,说是仙魔之法,铁车自行,说得极是玄乎。 过了这段轨道,不多久就到了铁监的菜园。里面有人耕耘,有人浇水,有了烟火气。 又走不多远,就是一处巨大的营房,整齐的房屋绵延不绝。此时一座比较大的州城,也不过是几千户人家,不会这样密密麻麻住在一起。见了这个场景,几位知州都被震撼住。 此时正是上工时间,只有孩子女眷偶尔走在街道上,整个营区宁静而又详和。 走了好一会,都没有走到尽头,欧阳修忍不住问道:“运判,这里想来就是铁监了。如此大片的营房,整洁有序,就是开封城里,也没有这种景象!” 杜中宵道:“不错,开始进入铁监了。这一带是年后来的拉纤厢军,南边是新建的冶炉。他们来得晚了,只能住在外面,现在有些不方便。日子久了,也会慢慢热闹起来。” “这还是铁监外面?!”欧阳修吓了一跳,下巴差点掉下来。 杜中宵道:“不错,要到铁监衙门,还有几里路呢。只看河对面,热闹起来,才到地方。” 众人看澧河对面,零零散散几户人家,多是客栈和货场。到了这个时候,众人才明白为什么路上那么荒凉。铁监这里人口集中的程度远超出他们的预料,绝大多数人口都集中在核心区。 对于杜中宵来说,这没有什么。几千户人口,不过是后世一个大村子。整个铁监两万户,全部集中在一起,也不过是个镇子而已,远谈不上什么繁华。但在这个时代,数万户住在一起,天下根本没有几这么繁华的地方。哪怕是有数的几个大城,人口虽然多,面积也大,密度远比不上这里。 过了菜园,便就逐渐热闹起来。河的南岸营房离着官道都有一段距离,铁监不许沿街建房,一路清静。河的对面就不同了,一家接一家,都是客栈和货场,各种招牌飘扬。 又走不多远,就见前面房屋林立,人流如织,各种叫卖声此起彼伏。河的对面,更是店铺林立,几座酒楼拔地而起,甚是气派。众人心道,这个景象,才配得起他们听说的铁监衙门。 第108章 想法不同 四位知州站在铁监的大门外,静静地看着河的对面。不到一年的时间,那里早已经换了面目,酒楼店铺一家接着一家,路上的行人熙熙攘攘。 前些日子,乘着枯水期,澧河上面架了一座桥,方便往来。随着铁监生产的东西越来越多,对岸商贾云集,桥上装货的大车一辆接着一辆。铁路开通,除了东边的几个小地方,没人再用船运。都是过河到车站,用火车或北运襄城,或南运唐州。北边入汝河接入汴淮水系,南边则入汉水进入长江水系。 欧阳修踏了踏脚下铺的炉渣,赞道:“好一幅繁华景象!就看这桥的对面,店铺林立,一天不知道卖出去多少货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