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风雨大宋 第230节 (第3/4页)
千余铁甲,昨日倒是被他们吓住。看前面来的宋军,别说铁甲,就连皮甲也看起来黯淡,不是强军。今日我们的机会来了,也来一个斩将夺旗,报昨日之仇。” 说话之间,宋军阵形已经全部展开,在两百多步外停下。 萧同振臂高呼:“儿郎们,随我冲上去,让南人知道我们箭矢厉害!” 鼓声响起,契丹前锋随着萧同几位将领轰然向前,直向宋阵冲去。宋军前边没有骑兵阻拦,明显是要以步兵来硬抗骑兵冲锋,让契丹人大喜。 喘息之间,前方宋军已经看得非常清楚。俱都是整齐排列,手中端着短枪,并不拄地,而是各自端在胸前,前方的刀锋很长,不知是个什么打法。 骑弓远比步弓为弱,射程不远,骑兵要到了一二十步的距离才能放箭。接近百步距离,契丹骑兵纷纷弯弓搭箭,做好了放箭的准备。单等到了宋军阵前,便向军阵乱射,同时拨马横走。这个动作看似非常简单,其实若不是常年训练,很难练好。放箭的同时改变方向,马由直冲变横走,是游牧民族展现自己骑术的场合。宋军应对,一般是同样用弓箭迎上来,与冲来的契丹兵缠斗,同时步军逼近。今天宋军阵前没有骑兵保护,毫无遮拦,正是契丹最喜欢的战法。 离着五十步,契丹骑兵中发出阵阵高喝,人人欢喜异常。单等眨眼之间到了阵前,手中的箭射到宋军的一刹那,拨马改变方向,来回射箭,以此打乱宋军阵形。 到了三十步的距离,正在契丹骑兵血脉贲张的时候,突然听见一声鼓响。几乎与此同时,宋军阵地冒起一阵硝烟,传来密集如同炒豆的声音。许多冲在前面的契丹骑兵,一头栽到了地上。 宋军是练了许久的三段射,经过长期实践演练出来的,动作和阵形变换非常纯熟。第一排放枪,立即后退,第二排上前。此时第三排到了第二排的位置,等第二排放完枪,立即上前接替后退的第一排。 火力密集,而且不间断,绝大部分契丹骑兵都冲不到骑弓的射程内。这样的战术动作常年练习,不管是人还是马,都是下意识。骑士中枪,马并不会冲上前,而是依习惯到了距离横跑。偶尔有箭矢落到宋军阵内,有些小伤亡,并不会冲乱阵形。 一时之间,宋军阵前弃尸无数,还有马匹受伤在地上嘶鸣。更多的马失去了骑士控制,下意识地在宋军阵前横掠而过,跑向两翼。宋军两翼骑兵这才出动,收割所剩不多的契丹骑兵。 不足一盏茶的时间,两千余契丹骑兵大部被消灭在了宋军阵前。无主马匹在阵前游荡,地上躺满了尸体,枪声停了下来,战场突然变得死寂。 这种场景,别说契丹军队没有见过,就连演练了数年的宋军,也是第一次知道,战争是这样。 石全彬看着山下,张着嘴好久,才对杜中宵道:“待制,这就是火枪步军打仗的样子?” 杜中宵道:“不错,就是这个样子。可惜今日没有炮,不然现在契丹人的主阵也被轰烂了。也是活该契丹倒霉,弓骑对上火枪兵,完全就是送死!契丹人没有打过这种仗,不知如何应对。” 石全彬摇头:“能够怎么应对?依我看来,契丹人今日必败!” 观军的时候,石全彬见过好多次营田厢军的演练,但没有像今天这样,割麦子一样大批敌军倒在阵前,他是无论如何想象不出火枪兵战力的。几乎反应不过来,火枪兵就几乎灭掉了两千骑兵,自己只有微不足道的伤亡。亲眼看见,才明白杜中宵说战争的样子跟以前不同是什么意思。 冷兵器怎么应对火枪兵?还能怎么样呢,无非是那句话,子弹是孬种,刺刀是好汉。组织精兵以密集阵形,不顾伤亡,冒着枪林弹雨上前突破一点,形成混战的局面。可惜契丹人根本不习惯这么打,平时极少演练,除了步兵精兵卫队,哪里能组织起这样的进攻。 契丹的长处在骑兵,用骑兵扰乱敌阵,找到弱点后重点突破。与宋作战时,如果宋军列阵,不管怎么骚扰就是不动,契丹是没有办法的。骑兵机动能力强,而且聚散容易,一见时机不利,契丹军队就会退却,重新寻找战机。如果骑兵骚扰不了敌人,那就改为在运动中寻找战机,是契丹对付军的不二法门。 今天习惯战法没了用处。用骑兵骚扰宋军,骑弓射程小于火枪,密度更加不如,成了送死。因为练的是放箭之后阵前横掠,同时不断放箭,已经成了他们的本能,一时变不了。侥幸活下来,也在横掠的过程中成了活靶子,几乎无人能够幸存。 对面的契丹主将显然想不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,很短时间两千骑兵就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