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风雨大宋 第199节 (第3/5页)
成。换成火器时代的说法,其实是重视炮的作用,而不是火枪。用后世的话说,就是大炮主义,能够用炮把敌人轰烂,绝不上人去硬拼。 在营田务组织教阅厢军,从最基本的单人对单人对射,到一队对一队对射,到都,都营,杜中宵慢慢开始认识到火器作战的规律,改变了以前的一些错误认识。火枪为什么称枪?因为火枪的作用,代替的就是枪矛,而不是以前想的弓箭。代替弓弩的,是各种各样的炮。这一点想清楚,才能真正认识到现在的火器,应该如何作战。最重要的不是排队枪毙,而是枪炮配合,不然就从现在的军事水平退回去了。 认识到了火枪相当于长矛大斧,火炮相当于各种各样的弓弩,从冷兵器时代的作战,到火器时代的转变就水道渠成。依禁军的传统,最核心的应该是各种各样的炮,枪其实处于辅助地位,杜中宵同样信奉的是大炮主义。 中国在漫长的历史时期,大部分时候都是最富裕的国家,对周边国家尤其如此。军队组织,到作战形式,都是富人的作风。这跟杜中宵熟悉的时代是迥然不同的,要慢慢适应这一点。 现在的火枪火炮水平,宋军会如何组织作战?排队枪毙必然不会被重视,哪怕敌人是同样的火器水平也是如此,而是会制造装备大量的火炮。 此时的宋军,有射速高的弓,弓还有强有弱。有射速稍低但威力强大的弩,有手弩,有蹶张弩,有床弩,床弩还分三牛弩、八牛弩。对应过来,军中就应该装备大量的炮。有装填迅速威办较小射程较近的霰弹炮,还要有利于搬运机动的各种小炮,大量装备的标准炮,还要有重炮。 这才是宋军的风格,是富裕的中原员外打仗的风格。不是一群苦哈哈,拿着火枪去打,而是大量的火炮,铺天盖地地轰过去。历史上欧洲火器时代早期作战的模式,是不适合大宋国情的。 枪炮配合,宋军的短板在协同度差,组织过于散乱。 练了近一年了,杜中宵才清楚,让此时的禁军换成火枪,他们没什么不适应。而且训练精良,用火枪一样是精兵。现在禁军没换枪,不是火枪的原因,而是不适合其作战形式。说到底,就是军中大量的弓弩手定位不清楚。思路一通,认识到弓弩手其实就是炮手,弓弩就是大炮,转变并没有那么复杂。 这就是直觉会骗人。看到火枪,射程与作战动作与弓弩类似,就以为是代替弓弩的,大错特错。只有在实践中,才会认识清楚,这些武器在战争中的定位是什么。不要被影视剧中西方早期作战的画面给骗了,以为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武器是火枪,最重要的是排好队到阵前放枪。他们是苦哈哈,打仗是苦哈哈的战法。当他们变得有钱起来,战争形式也就不一样了。有了钱有了铁,欧洲的作战中炮的地位迅速提升。 杜中宵有铁监支持,自然不会少炮。本来认识不清的时候,想着用钢炮,质量尽可能好,一尊炮能用许多年。现在看清楚了,就知道炮并不是贵重武器,而应该普及使用。以宋军大量弓弩手配置,军中需要海量的炮。现在铁监已经改用铸铁制炮,铸造之后退火,而后进行精密切削。 厢军中的火枪对射,训练士卒的意义不大。火枪兵的训练难道会比刀牌手更难?简单得多。他们不像冷兵器时代,需要在血肉横飞的情况下作战,远远放枪容易多了。 现在训练的目的,是杜中宵要搞清楚火器时代,阵形如何展开,不同的单位如何配合。进而尽量推演出,什么等级的炮要配置到什么单位,小规模战斗、大规模作战的情况下,枪炮如何配合。 杜中宵对军事不懂,不懂没有关系,可以学吗。没有人教也没有关系,可以在实跟中学习。 教阅的厢军没有装弹,到了规定的距离后,模拟放枪,模拟装弹。一边有军官记数,依据规定时间内开枪的次数定胜负。 杨畋道:“临敌不过三矢,看下面放了六枪,有些多了。如果是面对敌骑来袭,其实只发两枪已是难得,可能只有一枪。要真正对敌,还要练他们的枪术。” 杜中宵点头:“不错。现在练的,其实是两方都用火枪的情况。其实面对外敌,大多都是刀枪,遇到我们放枪,必然尽快冲上来。本军如何应对,是后边要练的。” 第175章 带兵叔侄 中军帐里,中间摆了一盘烤肉,一只鸡,一条鱼,还有几个咸鸭蛋,旁边一壶酒。杜中宵、杨畋和杨文广三人围坐在一起,议论着今日教阅的事情。 宋军有会食制度,要求战时的主要军官一起用饭,或每日如此,或几日一次,依执行的任务和参与人员的身份不同而略有区别。如此做的原因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